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全球地表水中无处不在,对水生生物构成重大风险,但目前关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水生生物对具有神经毒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尚属未知。本研究基于吡虫啉(典型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斑马鱼胚胎的外暴露和内暴露实验,建立了四个不同神经发育阶段(受精后1、3、6和8小时)斑马鱼胚胎以及受精后6小时脱膜胚胎的毒性谱图。与较早发育阶段的胚胎相比,处于原肠期(受精后6和8小时)的胚胎对吡虫啉更为敏感。与完整胚胎相比,脱膜胚胎对吡虫啉更为敏感,表明绒毛膜对吡虫啉具有屏障作用。胚胎暴露于吡虫啉中诱发了九种亚致死效应,其中鱼鳔无法膨胀效应(USB)最为敏感,暴露容器的水深和空气供给是诱导USB效应的重要因素。吡虫啉代谢产物的体内残留量占母体比例小于10%,吡虫啉在胚胎中代谢量小,其中主要代谢产物五羟基吡虫啉的急性毒性明显低于其母体,表明吡虫啉对胚胎的毒性主要来源于母体。本研究为选择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的初始暴露时间,尤其针对神经毒物,提供了新的视角。为阐明神经毒物的毒性机制,未来仍需进一步探讨神经毒物对生物早期神经发育影响以及相关毒代动力学。
原文信息:
Xu, Z.; Xie, L.; Li, H.*; You, J. Sensitivity Variations in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Imidacloprid to Zebrafish Embryos at Different Neurodevelopmental Stage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24, 43 (11), 2398–2408. https://doi.org/10.1002/etc.5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