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dress:
  • Quick Contact:

Aquatic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桂林之行:第七届生态毒理学大会
发表时间:2021-10-08     阅读次数:     字体:【

游静教授课题组赴桂林参加第七届生态毒理学大会

作者:佟宇俊 编辑:张少琼

2021年9月27-29日,第七届全国生态毒理学大会在桂林市成功举行,暨南大学游静教授带领课题组团队参会。

9月29日,游静教授做了题目为“水体沉积物致毒物识别:生物有效性与事件驱动分类法(EDT)的应用”的大会报告,针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与沉积物毒性的关联机制,结合现今大数据科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新的致毒物分类法—事件驱动分类法(Event driven taxonomy, EDT),构建数据驱动型毒性识别模式,运用有害结局路径理论(AOP)指导成组测试方法的选择,将致毒机制和生物有效性有机地结合到复合毒性评价中,以望降低风险评估不确定性,为新污染物筛查提供新的思路。(图1)

此外,游静教授于农药生态毒理学与风险评估专题做了关于“农业区水环境中现用农药的迁移与潜在毒性”的报告,由发现以农业为主的鄱阳湖流域有生物毒性效应展开现用农药的迁移转化行为研究,再特别针对现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与吡虫啉展开深入研究,揭示了它们的潜在致毒机制;李慧珍副教授于农药生态毒理学与风险评估专题做了关于“吡虫啉对无脊椎动物敏感性差异的动力学影响机制”的报告,揭示了吡虫啉在水生无脊椎动物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王大力副教授于抗生素、抗药基因和抗药细菌的环境危害和健康风险专题做了“抗生素降解产物和替代物的抗性突变诱导效应和预测”的报告,揭示了细菌抗性突变的阻遏效应,为快速识别细菌的抗性突变构建了可靠的预测模型;吴凡副教授于农药生态毒理学与风险评估专题做了“新型新烟碱及替代物对水生生物的累积特征及毒性效应”的报告,分析了氟啶虫胺腈和纳米吡虫啉对花翅摇蚊的毒性效应,对其潜在水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探讨,为新型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有效数据。博士后程飞考虑生物测试终点选择机制,在21世纪计算毒理学与环境组学专题对高通量筛查和人工智能手段在混合物毒性识别中的应用前景做了详细、全面、精彩的介绍。(图2)

三位研究生们也分别在研究生论坛展示了他们的工作。博士生黄周兵利用生物监测手段分析人体尿液中新烟碱及其代谢物的转化特征,博士生佟宇俊使用原位生物测试评估复合污染水生态风险并分析了区域污染特征,硕士生黎伟宗分析了全/多氟烷基化合物在珠江河口的分布、迁移及多相分配行为。此外,还有四位研究生制作了展板,博士生佟宇俊使用信鸽作为生物监测器分析了典型煤炭工业城市(大同)大气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硕士生刘源针对典型市政废水处理厂开展了关键致毒物识别及其处理效果评估工作,硕士生黄智毅探究了聚苯乙烯微塑料和毒死蜱对斑马鱼肠道菌群的复合影响,硕士生肖香香使用生物测试评估了大湾区沉积物对摇蚊和钩虾的毒性效应及其生态风险。(图3)

会后,游静教授团队的工作引起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也借此机会与各界科研人士积极交流科研工作情况。游静教授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带领团队继续在水生毒理学与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领域探索,为我国水环境的科学管理给予科学支撑。


 
上一篇:毕业快乐
下一篇:一起去爬山吗?